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都市客廳

劉國滄以都市客廳為概念,
主要是在思考,早期臺灣的都市曾經在公領域和私領域是模糊不清的,
意思是說一些公領域在白天是有公共性的使用,到了晚上公共性的使用消失了以後,私領域就出來了,
他們就把餐桌搬出來,客廳的椅子搬出來,在那邊喝茶,大家的小朋友就在那邊跑來跑去,這邊就變成一個大家共有的空間,形成客廳的景象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波爾多住宅》(Maison à Bordeaux)

《波爾多住宅》(Maison à Bordeaux)

這棟房子太讚了!!!
因為上課提到這間房子的設計師雷姆·庫哈斯,
我就搜尋了一下發現這棟了不起的房子
雖然這屬於建築但太值得來介紹一下了





波爾多住宅的主人是一對夫婦
早先他們住在波爾多市區一所老房子內,希望設計師設計一套簡潔的居所。

不幸的是,不久後男主人遭遇車禍,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於是夫婦倆改變主意決定要一座複雜的房子,以擺脫痛苦的回憶。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老寞的第二個春天_吳念真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是1984年的一部電影片反映台灣當時的社會現象:老兵問題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Josef Alber 與 James Turrell

1.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s 
生於德國,是美國「歐普藝術」OP Art的先驅,同時也是「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的代表畫家,早期作品都是具象畫,後來轉變成徹底的集合抽象繪畫,並且一直堅持以抽象形是表現,在包浩斯,亞伯斯開始對空間與線條感興趣,如 1931 年的〈台階〉。在 1930 與 1940 年代,這樣的興趣讓他創作出線性與幾何的素描,包括繪畫與版畫,這些作品進一步探索直線與形狀交互作用下所可能產生模擬兩可的視覺效果。這樣的探索導致了亞伯斯在1940年代末發展出新的創作方向,以及他針對色彩及線條進行規模最大也最為集中的研究1949年起發展《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的系列畫作,利用幾何的圖塊來示範色彩學理論中色塊和比例如何影響視覺觀感。



James Turrell  
是善於將光線可視化的裝置藝術家原本是唸心理學與數學的藝術家透過精密計算與對身體感知的了解將光影變化具象化他說我的作品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光得以棲息而觀者如何面對這個空間通常我們張著眼卻對光線視而不見這提醒了我我們必須要有另一種觀看的方式詹姆斯·特瑞爾自己闡述:「我將光當作一種材料, 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陳怡潔個展 懸置在速度的表面

今天上課跟這大家到伊通看老師的個展,
其實之前就聽過老師創作的概念,
透過老師的創作讓我能認識歷時七十五年的英國老漫畫《The Beano》,
《The Beano》不僅是漫畫,更展現的年代與歷史,
漫畫家用人物如囚犯的橫條服裝來表達對時局的不滿,
陳怡潔老師看到漫畫的色彩演變,
利用同心圓的形式創造人物的肖像畫,
用另一種形式在現這個有歷史的經典漫畫。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亞洲巡弋

終於有時間看這場展覽了!
第一個讓我注意到的是一下樓
就看到一堆看起來像沒掃的雜物堆在那
後來才發現這是作品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松山 文創基地節

沒想到今年的基地節我也搭上了順風車,
我和大四冠華組的同學一起做了一顆大蘋果放在松菸以一顆蘋果來表達我們堆美好年代的想法,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Maarten Baas





第一次看到Maarten Baass的作品,真的以為是小學黏土勞
,他對於市面上大量被複製生產的商品,總是抱持著困惑存
疑,Maarten Baas嘗試著對「美」提出不一樣的見解,而這
也讓他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性格與面貌